今天是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网站欢迎您
要闻头条

【防治碘缺乏病日】三十年风雨兼程

发布时间:2023-05-12   浏览量:958

碘缺乏病(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, IDD)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。IDD具有较为广泛的疾病谱带,它包括地甲肿、地克病、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(简称亚克汀)、胎儿流产、早产、死产、先天畸形等。

在碘缺乏病谱带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两种疾病是地甲肿和地克病,上述两种疾病作为古老的疾病,在中外历史中均有记载。最早记载甲状腺肿的书籍为《神农本草》,我国古籍《山海经》(公元前770-220年)中明确提出甲状腺肿的发生与水质不好有关,指出该病是“水土病”。

碘缺乏病是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,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。

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,1940-1942年姚寻源、姚永政对云南省37个县进行了地甲肿调查,并在此基础上在云南一平浪盐矿进行了食盐加碘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,对于预防地甲肿只作了一些试验性工作,真正有计划、有领导的大规模预防工作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。自1954年起,我国陕西、河北等省的部分病区,开始手工加工碘盐。1965年以后,逐渐开始扩大机械化加碘。至1985年,全国18个省份的病区普及了碘盐。

1993年国务院召开“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”以来,中国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。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全民食盐加碘,至1995年全国基本普及了加碘盐。2000年中国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。

我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以前,碘缺乏病区的儿童中5%15%有轻度智力障碍(智商5069),6.6‰的人患地方性克汀病(呆傻症),严重影响当地人口素质。自2000年以来,我国完成的各类监测或调查(碘缺乏病、碘盐监测、高水碘地区调查和高危地区调查)结果显示,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范围。

QQ图片20230512085805

 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“防治碘缺乏病日”,三十年来,通过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,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。然而,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,需要长期坚持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,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,坚持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科学补碘”原则,加大宣传引导,持续巩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成果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地病科   供稿